本期主題
保險投入占資產的多少更合適呢?
不同收入群體不一樣,不同負債群體也不一樣?傮w考慮,負債越高者越需要保險,收入越低者越需要保險。
那么險種配比呢?
根據個人需求來看,總之醫療險意外險優先,壽險重疾險其次,年金險根據收入來源酌情。
江湖傳聞的“雙十原則”
曾幾何時,保險業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就是所謂的“保險雙10定律”,意思是指家庭保險設定的適宜額度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費支出的適當比重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
與此同時,在家庭成員間保險費用配比還應當遵循6:3:1原則,即為最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成員購買保險的保費和保額應當占整個家庭保險資產的60%左右,為次要收入來源家庭成員購買的保險比例為30%,為孩子購買保險的適當比例為10%。
可是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發展,發現所謂的“雙十定律”很難完成。假設一個家庭年收入十萬元。投入一萬元買保險,很難組合出一百萬元的保額。即使能組合出來,也并非保險公司主推的產品。很難被消費者所觸及。
因此,我們不應該再拿“雙十原則”作為參考依據了。
保障需求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我們評估風險的時候,需要首先認識什么是風險。人身保險的保障起源是人壽保險。一個人死亡了以后賠給受益人一筆錢。
這其實顯示了人身保險的保障根本,并非是保障被保險人的消費能力,而是保障被保險人的家庭責任。
對于一個天煞孤星來說,一個醫療險足以保障一切,意外險保障了也沒有受益人啊。
因此,一個人的負債和隱形負債則是評估保險需求的根本。
簡單來看保障需求的公式應該這樣計算:
孩子未來的成長費用(如有)+老人未來的贍養費用(如有)+個人養老需要的費用+個人應承擔的負債-未來兩年的收入盈余(如有)-家庭穩定的收入盈余(如有)
為什么要減去兩年的收入盈余呢?如果你是明星,兩年就能掙出普通人一輩子的錢,那么除了醫療險之外的險種不買也罷。
什么叫家庭穩定的收入盈余呢?比如家里持有醬香科技年年高分紅的股票1萬股,或者北上廣一層學區房可以穩定收租子。這樣的家庭一樣有醫療保障就足夠了。
那么對于上有老下有小剛買房的高級白領呢?保額越高越好唄。否則萬一意外弄個雙目失明,房貸一下還不起了,連房子都保不住了。
保險投資應該占資產的多少呢?
總體來講,并沒有百分比的限制。
很多人覺得保險很貴,普通人買不起,實際上我們算一下,一天一包煙,哪怕買領導人辦公區,一年下來也超過2000了。
2000元,保個百萬醫療,再保個消費型的意外險或者壽險,也能有個百萬保額了。
當然如果你收入有足夠的盈余,那可以配置返還型,可以提升重疾險的占比?梢钥紤]年金險的配置等等。
具體來講,還是應該先重視保額,再評估保費。
現如今,中國人民的平均收入仍不足以僅以家庭儲蓄來應對風險,起碼的百萬醫療保險應該是必備險種,其余的就要根據家庭責任來配備了。責任越大,保額需求越大。
同時,保險在家庭收入的占比這種發達國家該考慮的事在現階段沒必要太過強調。目前我國很多家庭連配置保險的預算都沒有,只能在風險面前裸奔,先配置上夠保額再說才是更重要的。
家里男人身故了,女人跟別人跑了,爺爺奶奶節衣縮食給孫子投保是一種在保險業常見的人間慘劇。投保,其實只需要考慮你需要多少錢的保額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以及為了達到足夠的保障你能擠出多少錢。 |